产品中心
别让二维码成为“拦路码”

时间: 2024-06-04 00:19:15 |   作者: 分类垃圾袋

  “不扫码,寸步难行。”北京市平谷区的王女士来电投诉二维码问题:前几天,她开车出某停车场,准备扫码支付停车费时,因天气严寒,手机卡顿后突然自动关机。她本想用现金支付停车费,却发现停车场只能扫码缴费。于是,她不得不在车里等待了近10分钟,等手机重新开机稳定后才得以缴费离开。(1月1日《法治日报》)

  在日常生活中,扫码点餐、购物、停车缴费等移动支付方式,既方便了消费者,也降低了经营者的人力成本。但随之而来的强制关注、广告推送、信息窃取等问题,也让我们消费者在“扫码”之后感到困扰。本该立足于“便捷快速”的二维码,却成了困扰消费者的“拦路码”,这种歪曲变味的现象需要及时关注。

  应该明确的是,技术本身并没有对错,重点是使用它的人。只要商家能恪守法律底线与职业道德,扫码支付自然是实现消费者与商家双赢的法宝。但在真实的生活中,有的商家在扫码和服务之间增加了一道程序,不关注微信公众号、不授权商家获取个人隐私信息,就不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甚至有的商家在获取消费者的个人隐私信息后,会用来进行后续的营销和推广活动。

  这些小问题看似无关紧要,但在某些时刻也会造成烦。且不说强制关注公众号等霸王条款,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强制扫码”也可能会引起消费者信息被滥用或泄露。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而言,扫码支付更是成了最大的不方便。在日常生活中,像王女士这样被二维码所困扰的人也不在少数。

  针对这一系列扫码支付乱象,我国早已出台《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文禁止强制扫码等行为。去年11月,北京三中院就通报了一起强制扫码典型案例,明确认定商家侵害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权益,并判商家赔偿消费者5000元。与此同时,社会监督力量也在不断行动,一些地方的消协组织“强制扫码”,并通过发布倡议让更多人参与其中。

  “扫码关注”不应成为消费场景中的“单选题”,消费者、商家与监管部门均需有所作为。消费者应该增强信息安全意识,面对强制扫码和非法收集信息时积极维权。商家必须明确自身的规范和责任,把握好信息收集的度,并提供多种支付方式。监管部门应形成常态化监督管理机制,落实二维码的使用识别标准,严厉惩处滥用扫码支付的商家。

  只有各方共同对“强制扫码”说不,才能倒逼商家停止这种侵犯权利的行为,有力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希望各方能够持续深化合作,从而带动社会各界携手共进,为广大购买的人创造一个更安全、便捷、完善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