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江北新闻网 - 热点专题

时间: 2024-08-04 03:27:50 |   作者: 分类垃圾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垃圾分类慢慢的变成了美丽浙江建设的题中之义,成为我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发展的绿色引擎。在江北,垃圾分类已是环境保护的大势所趋。而农村的环境、生活垃圾治理,是城乡生态建设要解决的重大难题。解决环境的“顽疾”,补齐环保的“短板”,是农村生态宜居的第一步。

  我区从2016年起开展农村里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2017年获得全省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先进区。去年,我区以“点上闪光、面上覆盖”为总要求,推广“分类投放要定点、分类收集要定时、分类运输要定车、分类处理要定位”的“四分四定”分类模式,推动全区农村里的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工作开展,在2018年底实现了全区农村里的生活垃圾保留村全覆盖、庄桥成功创建宁波市2018年农村里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

  据了解,我区农村里的生活垃圾采取“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四分法”方式来进行。“‘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几乎天天都会产生,是垃圾产出‘大户’。”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和记者说,为此,各涉农街道(镇)分发给农户的是一套两个空间独立的垃圾桶,用来对家庭“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类。

  由于全区各村真实的情况不同,在垃圾收集环节,部分村采用了定点投放作为主要收集模式,部分村采取上门回收方式。甬江街道委托第三方进行破旧衣物回收,7个建制村已实现回收全覆盖。

  “垃圾分类的标准如何,也应该分个‘三六九等’,这样既可以鼓励村民的积极性,也可以在引导分类时更有明确的目的性。”庄桥街道相关负责人说。作为农村里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庄桥街道在童家村、上邵村、塘民村等多个村引入了第三方管理体系,实现“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每天上门收集,“可回收垃圾”定点定时定人收购,“有害垃圾”定时上门收取。

  什么是扫码收取?原来,村民使用的垃圾桶都贴有一个二维码。这个二维码是第三方管理公司制作的,采取一户一码,确保每一户的垃圾桶都有“身份”可追溯,并建立了每户垃圾分类账号和垃圾分类积分账户。“在每次收集过程中,每个记分员根据分类情况做打分,按照‘一月一排名,一季一考核,一年一分析’给每户村民出一份‘成绩单’。”庄桥街道相关负责人说,村民能够最终靠微信查询自己的“成绩单”,而街道、村掌握数据后,也方便开展后续的垃圾分类指导工作。

  据悉,庄桥街道目前累计录入账户2632个,配备扫码器7台,拥有7个APP一起进行数据上传,月数据传输量42G,实现垃圾分类的智能化、信息化。

  初步统计,全区农村每日约产生60吨厨余垃圾,其中甬江街道10吨,庄桥街道13吨,洪塘街道12吨,慈城镇25吨。

  由于地理位置和区域规模的特殊性,我区地域面积比较小,大部分村属于城郊村、城中村,农村垃圾处理主要以城乡一体化模式处理为主。如今,我区已成功创新走出城乡一体化的生活垃圾终端处置之路,推行“厨余垃圾”清运、终端处置城乡一体化模式。

  “首先,流动人员多就是一个大问题。”谈到农村垃圾分类的难题,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数据显示,庄桥街道马径村村域面积约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1200人,流动人口约5200人;甬江街道路林村村域面积约1.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1600人,流动人口约10000人;慈城镇妙山村村域面积约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1060人,流动人口约3000人。

  很明显,在这些村中,流动人口与本村人口的比例已经高达3:1、4:1,甚至6:1。城中村、城乡接合部、工业产业集聚区周边村,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廉价的房租、相对便捷的生活配套,都是外来人员扎堆居住的原因。这些流动人员和本地村民严重倒挂的村,垃圾分类工作的难度显而易见。

  垃圾分类需要宣传引导,但人口基数众多的村,尤其是外来人员集聚村,宣传压力就更大了。此外,垃圾分类的成败与村民的素质息息相关。对本地村民来说,村庄是自己的家乡,在了解到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后,对垃圾分类工作比较支持。但是流动人员因为缺乏归属感,没有融入所在的村庄,他们对垃圾分类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不仅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也没有要纠错的概念。

  目前,各村垃圾分类入户桶基本实现全覆盖,收集桶数量基本按需配置。垃圾清运人员、运输车辆也基本齐全,总体达到每100–150户配备1名清运人员、每村配置1至2辆垃圾清运车的要求。然而,由于各村真实的情况的不同,完全统一的标准化配置不足以满足部分村的垃圾投放工作。

  此外,部分地方还存在生活垃圾基础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全区4个涉农街道(镇)已配置入户垃圾桶80225个,户外垃圾桶10102个。但从具体操作情况去看,户外垃圾桶的作用收效甚微。在公园、游步道、小广场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区域,都摆放着标有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的分类垃圾桶。但许多村民把垃圾一扔了之,只管进桶,不管分类,垃圾依然混在一起。

  如今,我区把全面实施农村里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争优”工作的重要举措,已建立区级、街道(镇)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掌握实时动态、畅通联系渠道、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有效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工作。

  “各村情况不同,一刀切的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方式肯定收效甚微。”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通过各村因地制宜,积极创新思维,充分的发挥村民自治作用。

  “我们村外来人口比本村人口还要多,本地户432户,外地户950户,每天垃圾量可不少。”庄桥街道童家村党支部书记穆世勇和记者说,如何管好这些外来人口,童家村建立“房东管房客”机制,将垃圾分类工作与村规民约结合起来,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做实做细。

  具体来说,整个村就是最大“房东”,本地户则是“二房东”,以外来户为主的租户则是“房客”,村里将所有的入户桶由“二房东”管理分发,“二房东”在领取入户桶时,村里对每个桶进行登记并签字确认,“房客”的垃圾分类情况与“二房东”考核结果绑定。通过这一种方式,既加强了对外来户的约束,也减少了入户桶的损耗。同时,为了让村民强化自律意识,童家村探索实行“环境分红”,对享受股份制分红的村民,年度分红的20%作为“环境分红”,建立赏罚分明机制。

  慈城镇半浦村和洪塘街道邵家渡村则在宣传垃圾分类上做足功课。例如,设置专门的垃圾分类宣传橱窗,多处悬挂垃圾分类横幅,在村口设立卡通宣传标识,垃圾分类倡议书和指导手册分发到包括外来户在内的每一户家庭。庄桥街道洪家村则推出让1名党员“就亲、就近、就便”包干联系若干农户的方法,让党员担任农村里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指导员、宣传员、督导员,同时,村里每月对党员包干情况实行绩效考核,有效促进了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推进。

  为更好地开展农村里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我区每年安排约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垃圾分类的考核奖励。

  记者从宁波市农村里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推进会上获悉,宁波市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方向,加强完善规划、突破难点,扎实打好农村里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攻坚战。到今年底,全市农村里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制村覆盖率在70%以上,打造一批高标准的垃圾分类示范乡镇和示范村。

  宁波市将强化投放收集环节,解决源头分类问题。推进转运规范化,分类配置厨余等易腐(可烂)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清运工具,更新老旧垃圾运输车辆,配备满足垃圾分类清运需求、密封性好、标志明显、节能环保的专用运输车辆。鼓励采用“车载桶装”等收运方式,消除“跑冒滴漏”现象,坚决避免垃圾分类投放后仍采取混装混运混处理。

  编制县域垃圾治理规划,合理地布局农村里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资源化站点,力争到2020年,实现资源化站点、回收站点的有效全覆盖。全面消除农村露天垃圾池等敞开式收集场所和设施,大力探索垃圾分类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的大数据智能化管理平台,探索建立智能化管理中心。

  针对当前分类处理的实际,我市将加强完善城乡共享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健全农村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立到村(点)定期、定点回收制度。重视发挥再生资源行业协会作用,扶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探索研究环保保洁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两网合一”,优势互补、资源整合,高标准建设兼具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功能的交投点和中转站,提高再生资源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