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垃圾分类“硬骨头”再硬也能啃

时间: 2024-05-29 03:13:09 |   作者: 平口垃圾袋

  昨天,上海郑重进入了“垃圾分类时代”。面对这一“新时尚”,依然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这不单单是政府的事,也是社会的事。青年报·青春上海走访调查了解到,无论是公益机构补位,还是企业通过“反向定制”来助力,社会各界都在发挥自己的所长,助力垃圾分类推广和实施,为一个更环保的未来共同努力。

  用创新和线年,李磊发现社会组织普遍缺乏宣传手段和专业力量,就创立了专注公益传播的非营利社会组织“索益”。

  2016年至2018年期间,他在团市委团结联络部挂职,接触过许多青年公益组织后,认识到公益组织要有明确的“专攻”方向。恰逢《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颁布,他决定关注“可持续发展”社会议题,将它结合到“垃圾分类”工作。“我把组织名字改为了‘益社’,这是我的二次创业。”

  做好垃圾分类公益推广难度颇大,李磊却是个爱啃硬骨头的人,偏偏要“难上加难”,进行“楼宇垃圾分类”,走进写字楼和园区组织活动。其难度在于:不少高学历、高收入者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甚至是抵触情绪;垃圾分类场景更复杂,是外卖和下午茶这种“混合垃圾”的集中地;企业租户和物业关系微妙,公益组织要兼顾二者;办公楼常会组织活动,产生意料之外的垃圾。

  “这就是社会的痛点和难点,但是做相关活动的组织很少。我们迎难而上,找到定位。”第一次活动是为欧莱雅员工组织回收旧衣,最终回收到重达一吨的旧衣。此后,一场世纪公园内的跑拾活动里,李磊嵌入了公共教育,以效仿综艺娱乐节目,让每个人都动起来。大家被分为四组进行跑拾PK,还要完成环保游戏。最近他为“陆管委”内的陆家嘴55幢写字楼的公司进行垃圾分类培训。李磊逐渐意识到楼宇垃圾分类还存在很多空白。“这是上海这类CBD聚集城市的必然挑战。”

  对于垃圾分类政策的惩罚措施,李磊非常认可,并且清楚公益组织的定位:协助政府做好这件事。“互联网发达、社会进步、生活方式改变……这些都促使人的个性变强,特别是九零后、零零后。”在他看来,公益组织的优点是形成正向激励的专业引导,从而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大家主动发现这是有价值的事,可比我们强硬灌输有用得多。”

  “为了加强垃圾分类在青年群体间的宣传效果,我们真的是用尽了‘洪荒之力’。”闵行区新虹街道团委书记范敏汉为了推广垃圾分类一直奔波在第一线。负责青年宣传工作的他,先后想出了“餐袋替换”“纸杯换瓷杯”“合影送餐具”“购物袋印标语”等方法,他将这四次尝试称为四次环保“革命”。

  当上海正式公开宣布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后,新虹街道便第一时间在各大电子商务平台寻找符合上海垃圾分色系标准的产品。“但经过调研,市面上虽然有各种垃圾分类产品,例如分色垃圾袋、分色垃圾桶、迷你玩具小垃圾桶以及虚拟分类投放卡牌小游戏道具等等,但都没有上海版本的,并且市面上混杂着各种错误色系的分类垃圾道具。”范敏汉说。

  在新虹街道苦于有需求而找不到相关定制的垃圾分类推广产品之时,范敏汉遇到了京东的自有品牌——京东京造。这是一个通过京东大数据来洞察客户的真实需求、精准开发产品的品牌。据统计,今年京东618期间,分类垃圾袋关键词搜索量达去年同期的18.6倍,而上海地区搜索量更是高达738.5倍。同时,在这一期间,京东分类垃圾袋和分类垃圾桶的上海地区销量增长明显,分别为去年同期的14.9倍和70.1倍。市场需求量开始上涨对生产企业来说也是个机会。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于是,根据居民实际使用场景以及垃圾分类教育宣传需求,京东京造反向定制了分类垃圾袋,并将分类垃圾袋作为宣传品发放至街道居民。事实上,像京东京造垃圾袋这样经由“C2M反向定制”打造的产品不断涌现,意味着普通消费者离更透明、更定制化的产品服务更近,以海量用户数据为基础,通过行业、市场、商品、价格、人群、营销的六维数据视角交叉分析,完全解决厂家与消费者之间“供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黑色袋子装干垃圾,包括一次性餐具、餐巾纸、污损塑料袋等;棕色袋子装湿垃圾,如蔬菜瓜果、鱼、碎骨;蓝色袋子装可回收物;红色袋子装有害垃圾……在万众期待中,京东京造的这款背心式四色分类垃圾袋诞生了,这也是市场上第一款完全按照《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设计的“上海专供”分类垃圾袋。

  新虹街道的居民表示,以前家门口扔垃圾,平口垃圾袋扎一下袋口就行。现在要提着垃圾袋到指定投放点,垃圾袋要能手提,牢固不破。京造团队设计了背心式垃圾袋,可以扎口,方便使用,还加固了袋身。目前,市面上垃圾袋厚度大致在0.005至0.006毫米,京造的分类垃圾袋中,湿垃圾袋厚度增至0.018毫米,干垃圾、可回收、有害垃圾袋厚度增至0.01毫米。根据居民意见,双方还对分类垃圾袋设置“分卷抽取式纸盒”,不一样的种类的垃圾袋有不同出口。每盒垃圾袋的数量也经过推敲,因为街道提出“21天家庭源头垃圾分类习惯养成行动”,又考虑到上班族每月差不多有22天上班时间,所以套装里的干、湿垃圾袋均为22只,丢弃频率较低的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袋数量各10只。希望用户在使用完一盒垃圾袋后,掌握基本的垃圾分类知识,最终养成垃圾分类习惯。

  有意思的是,京东京造方面表示,这款分类垃圾袋的“终极目标”不是推广,而是能尽快“消失”。“从最初承载着新虹街道宣传垃圾分类的意愿,到走向线上销售去帮助更多市民执行上海市的分类要求,京东京造希望消费者能掌握垃圾分类要领、有意识控制垃圾的诞生,无需手持这样一只规定详实的垃圾袋产品,都可以把它送到正确的地方。”相关负责人说道。

  6月21日,第十届欧莱雅中国“企业公民日”,垃圾“拾”·“分”青春跑拾活动顺利举办。大家通过时下流行的跑拾的方式,分为8条路线个区,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普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