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5-20 22:49:34 | 作者: 二维码垃圾袋
在大兴区亦庄镇富源里社区,居民送到垃圾桶的每个垃圾袋上,都有一个二维码。桶边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先对垃圾进行全方位检查,然后掏出手机对着二维码一扫,便对这袋垃圾进行打分。如果分类分得准确,垃圾的“主人”还能凭积分兑换到肥皂、抽纸、食用油呢!
富源里社区2003年入住,有20栋楼,现有居民3700多人。虽说属于中等体量的小区,可环境很清爽有序。
一排整洁的垃圾桶旁,亦庄镇垃圾分类指导员白金忠正在对垃圾进行“扫描”。一位居民提了一袋垃圾走近,白师傅便接了过来。打开袋子,全部是果皮、剩菜,白师傅面露满意的笑容说:“您分得真不错!”随后,他重新扎好垃圾袋,掏出手机,打开App,对袋子贴的二维码进行扫描。电子设备屏幕跳出该户居民的“分拣信息”页面,白师傅勾选“厨余垃圾”“投递正确”等信息,一袋垃圾的身份验证便完成了。“我们再根据分类的准确度,对每户进行打分,你们可以凭着积分兑换肥皂、抽纸、食用油,也可以兑换服务,比如理发、清洗抽油烟机,都很实在,是对大家垃圾分类的一种鼓励!”白师傅说。
有没有分得不对的、不贴二维码的?白师傅答道:“我都会当场纠正和提醒,这样的情况已经慢慢的变少啦!”和富源里社区一起被列为亦庄镇首批垃圾分类试点社区的,还有晓康社区。这里不但实行“一户一码”,还配备了自动化垃圾桶。社区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扫码后,垃圾桶就会“张嘴”,“封闭管理”的垃圾桶减少了气味和蚊蝇污染。
在富源里社区居委会,说起社区垃圾分类,身为楼门长的邬大妈非常感慨:“从一开始的挨家挨户做工作,到现在大家都参与,这一年多,我们没白忙!”
“我们最开始是上门宣传,发垃圾袋。每个垃圾袋上都印着每户专属的二维码。我给一个楼门发一回,就是满满五书包,还真是挺累的。”
“楼门长们很辛苦是一方面,我们很快意识到这个方式需要调整。”张书记说,一些居民会用家里其他袋子装垃圾,比如超市的袋子,“所以大家就想,怎么样能把‘一户一码’做得灵活性更好、高效呢?”
于是,让居民自己在袋子上贴二维码的点子便产生了。这样,居民家里的塑料袋也派上了用场,慢慢的变多的居民养成了带垃圾出门前先给垃圾贴上“身份证”的好习惯。
现在要发居民的材料包括《践行垃圾分类行动承诺书》,承诺书一式两份,留给居民的那份,背面是垃圾分类常识。张书记说:“许多居民喜欢把这个常识贴在厨房里,有时候坏了还问我们要一份,我们就把工作做到前面吧!”
在亦庄镇,像白师傅一样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共有108名,像邬大妈一样宣传垃圾分类的楼门长有2411位,他们都是垃圾分类的义务宣传员和先行实践者。
亦庄镇党委书记李燕介绍:“我们推广垃圾分类,是一个不断破解难题的过程,最终踏踏实实地用了一系列的‘笨办法’。”
首先,要让每一位参与者的观念从“要我分”转变为“我要分”。“从2018年11月开始,镇里专项引导与日常工作相结合,明确分类标准,规范分类设备,组织人员培训。分领域、分层面进行高频次、海量、多举措的宣传引导工作。”据了解,亦庄镇开展各类宣传培训活动近千场,通过“亦庄e城”官方微信公众号向2.8万余名粉丝推送垃圾分类专业相关知识55期。编制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手册、海报、折页等宣传材料5万余份。制作展播垃圾分类宣导片、拍摄经典人物微电影,提升垃圾分类奉献者荣誉感。社区服务中心垃圾分类教育基地,累计接待居民1万余人次。“亦学堂”举办垃圾分类专题讲座60余次。垃圾分类趣味运动会办了20余场,寓教于乐中传播垃圾分类知识。
第二步,就要破解“谁先带动分”的问题。“抓源头参与,抓住‘一老一小一巾帼一红色’4支骨干力量,广泛发动‘386199’部队作为家庭垃圾分类的主力,发挥全镇党员及机关事业单位、镇属企业工作人员和楼门长等‘红色力量’助推‘绿色分类’。签订‘垃圾分类我先行’承诺书,在全镇19个社区形成‘1带N’‘邻帮带’模式……此阶段,党建引领作用切实发挥。”李书记介绍,全镇767家企业全部参与了垃圾分类“笑脸行动”。
在破解“如何精准分”的问题上,亦庄镇采取了“五个一”措施。即组建一支队伍,选聘培训镇域内“4050”待岗人员为专业垃圾分类指导员;建立一个平台,通过“互联网 垃圾分类”智能管理平台汇总数据,研发小程序,提供4000余种日常垃圾在线投放指导;实施“一户一码”,每个家庭发放一套四色二维码,垃圾分类有了“身份证”,由垃圾分类指导员利用专属App进行一码一查,根据每户投放情况对应积分;送上一份鼓励,建立公益超市,对接网上商城,以积分兑换“微服务 小礼品”。将社区居民参与率、投放准确率等情况作为社区党支部考核依据,纳入创城、文明楼门评选等年终考核体系之中。
亦庄镇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牧现在负责垃圾分类专班,从4月到现在,一直在“连轴转”。据李牧介绍,亦庄镇已将17个企业垃圾大箱全部更新为分类垃圾桶,并为全镇8000余个垃圾桶张贴新国标标识。对园林垃圾、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全部采取“社会化 物业对接”的模式,统一在暂存点进行分解、挤压、清运。全镇54个小区厨余垃圾实现专车清运,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
为了做好分类中端标准化清运,亦庄镇发挥镇属企业管理优势,配置29辆压缩车、4辆厨余车。对于后端分类处置,探索“预约制上门回收”“驻地制小区回收”两种模式,保证可回收资源不落地。
亦庄镇副镇长左冬青介绍,目前,全镇垃圾分类的居民知晓率已达90%以上,先期试点的5个小区8000余户居民参与率达80%,日均垃圾减量5吨。机关、事业单位、公司参与率达100%。她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垃圾分类与创城工作、精细化治理紧密结合,强化前端源头参与、中端规范清运、后端‘无废城市’建设,打造垃圾分类减量亦庄样本。”
李燕书记表示,亦庄镇将继续推进“全员、全域、全品类、全流程”的“四全”模式,强化科学管理、探索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以垃圾分类为抓手,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让垃圾分类真正成为百姓的生活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