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一卷垃圾袋就能换取你的手机号、住址、通讯录和相册权限绝非危言耸听

时间: 2024-05-22 02:16:22 |   作者: 二维码垃圾袋

  上海实行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政策已有一月有余,这一个月来,狗哥扔垃圾再也没像以前那种充满负罪感。

  因为,以前垃圾不分类,看到把食物残渣和易拉罐丢一起,总觉得很不舒服。如今尘归尘、罐归罐、渣归渣,你扔垃圾的时候,就会觉得这不是扔垃圾,而是将废弃资源回收,再度炼制成新的美好物件。

  垃圾分类政策即将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大力推广,目前上海、厦门、深圳、杭州、宁波、北京、苏州等城市,已初步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体系。

  很多时候,发家致富还是要乘政策的东风。互联网时代,依旧不可避免。所以很多公司或推广推广营销行为,往往随着政策应运而生。

  垃圾分类政策的推广,自然也不可避免带来了各种与“垃圾”有关的商业与公益活动。

  今天上午,狗哥出差杭州,不巧的是,刚好一位杭州的读者,向狗哥发来了一大串信息。

  原来,杭州许多小区设置了垃圾袋发放机,这位读者去领取垃圾袋的时候,居然需要扫码下载APP。

  APP不光要下载,还得注册,注册需要手机号码,并绑定家庭住址,同时还会索取相册权限。如此种种,让他深感不满。因为隐私泄露导致的诈骗案件慢慢的变多,花样越来越推陈出新、眼花缭乱,让他对父母长辈的隐私安全产生了忧虑。

  并且他认为,随着垃圾分类越来越严格,垃圾袋发放机等与“垃圾”相关的服务推广必然会陆陆续续进驻各个小区,年轻人尚且不能保护好个人隐私,中老年人的隐私信息简直是遍地的真金白银,必然有人打他们的主意。

  某些大公司在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数据上,尚且千疮百孔,这些新兴的小公司,靠某些手段收集了大量民众的个人数据,到底能保护到什么程度,确实值得打个问号。

  此事究竟如何,狗哥查阅了相关新闻,找到了《钱江晚报》针对此事件的一些报道。

  据报道,杭州某小区的郭女士称,小区里领垃圾袋的机器换了,原来是刷卡领取的,从7月份开始要先下载安装一款APP才能领垃圾袋。

  郭女士发现,安装的APP不仅要开放手机通讯录、照片库等涉及用户隐私的权限,注册时也需要与手机号和家庭住址绑定。“我就领个垃圾袋,为什么连通讯录、照片库都要开放?”

  并且,这样的发放机遍布各个小区,用户一旦选择拒绝开放隐私权限,安装过程就会立马停止。这让业主不禁质疑:“我的个人隐私,就值一卷垃圾袋?”

  其实近些年来,许多地方为了推行垃圾分类,尝试了不少办法,其中就包括免费发放垃圾袋。

  杭州这种智能垃圾袋发放机,就是由街道主导、社区配合,组织企业在各个小区进行安装。

  在杭州曙光之城小区,有两位业主是第一次使用智能垃圾袋发放机,他们要扫码下载安装APP,完成注册后才能领到垃圾袋。

  扫描二维码后,业主手机上跳出了是否下载、安装一款名为“轻松互连”APP的提示。

  完成下载后,在安装时,手机又跳出提示,询问用户是否同意开放“设备定位”。

  业主B则选择了同意,然后电子设备屏幕上显示,要求用户开启包括拍照、拨号、通讯录等涉及个人隐私信息的授权。业主B继续选择同意,APP安装成功。

  注册时,需要绑定手机号和家庭住址,同时,界面上出现了“业主”、“租户”两种身份选择,明确身份后,注册才算成功。

  完成这些步骤后,业主B打开“轻松互连”上的扫一扫功能,扫描机器屏幕上的二维码,只听“咚”一声,一卷垃圾袋顺利掉到了领取口。

  业主A决定再试一次,结果在是否开放隐私权限上犹豫再三,最后还是放弃,没领到垃圾袋。

  在杭州东港嘉苑、稻香园、耀江公寓等小区,也存在垃圾袋发放机,但是各个小区发放机居然不尽相同。

  不过有一点都相差无几,那就是基本淘汰当初刷卡领垃圾袋的领取方式,改用扫码下载注册APP的方法领取,一些老年人前来领取,完全一脸懵逼,不知该如何下手。

  某社区负责人称,APP注册要与手机号和家庭住址捆绑的问题,主要是为了垃圾溯源方便,不应该算侵犯隐私。但他并不知道安装APP时会要求用户开放多项隐私权限。“我们会把这类情况向上级单位反馈。”

  另一位社区负责人称:“据我所知,无论是街道还是社区都没有要求(或授权)这些发放垃圾袋的企业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数据。”

  据查,智能垃圾袋发放机的研发单位和“轻松互连”APP的运营方为杭州轻松环品科技有限公司。

  该公司总裁对居民提及的这样一些问题深感意外,他称:“拒绝开放隐私权限应该不影响APP的安装,但注册使用确实需要绑定手机号和家庭住址……主要是为了推行垃圾分类时能够垃圾溯源到户,只要扫描垃圾袋上的二维码就能知道这袋垃圾是谁家扔的,甚至知道是哪天扔的。”

  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该公司总裁说:“这些功能主要是给我们的垃圾巡查员、监督员用的,因为他们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给垃圾拍照、上传。”

  但在最后,该公司总裁不得不承认,普通用户如果只是领取垃圾袋,确实用不上这些功能。

  对此,该公司总裁认为:“以后APP内集合的功能多了就要使用到。” 相当于提前做了相关功能预授权。

  该公司总裁称,以前从未遇到,但不排除是软件版本的问题,他会安排工作人员排查。

  一个两个拒绝开放隐私权限导致安装中止,可能是软件版本问题。但是一群人均是如此,还以这个理由搪塞,这是骗鬼呢?

  或许,普通民众存在安装不当问题,于是,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律师赵文骋亲自体验了一次完整的APP安装、注册过程。

  “在初步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准确的看出,该APP获取用户个人隐私信息形式大致分两种,一是要求开放手机权限,譬如在安装使用APP过程中,要求开启包括拍照、蓝牙、拨号、访问精准定位等涉及个人隐私信息的权限。二是要求用户主动提供的个人隐私信息。譬如注册时用户的手机号,使用时要求用户更好的提供精确到小区、单位号、房门号的住址信息,并要求用户选择是否业主或是租户,同样也涉及到用户隐私。”

  赵文骋律师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隐私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因此,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隐私信息。手机通讯录和照片库等,都属于用户的个人隐私,与领取垃圾袋无关。

  2019年1月23日,中央网信办、工业与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隐私信息专项治理的公告》的相关规定,明确要求App运营者不收集与所提供服务无关的个人隐私信息;不以默认、捆绑、停止安装使用等手段变相强迫用户授权;不得违反法律和法规和与用户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隐私信息等。

  然而杭州这款垃圾袋发放APP,用户一旦选择拒绝开放隐私权限,安装过程就会立马停止,本质上是要挟用户必须交出隐私,否则一边凉快去。

  有媒体表示,“垃圾袋换隐私”不能止于公众的质疑猜测和企业的自说自话,有关部门必须介入调查,给公众一个说法。只有提高违法成本,加大处罚力度,才能倒逼网络运营者敬畏个人隐私信息,恪守法律边界。

  赵文骋律师也表示,“轻松互连”APP要求开放权限必须明示并经过用户同意。譬如在初始的安装时,APP除提示用户开启‘定位’权限外,还应当明示收集、使用该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但假设APP在未获得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就默认或强迫用户开启其他权限,属于违法违规收集个人隐私信息。

  此外,从必要原则来讲,还应当看该APP要求获取的信息范围是否与服务有关,是否有获取的必要,不得超出合理范围、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根据“轻松互连”APP在《服务条款》中所述,该APP提供“包括但不限于回收服务、领取垃圾袋、兑换礼品、购买商品等服务”。因此,该APP应当进一步合理说明,哪些服务项目与权限有关。

  狗哥以为,垃圾溯源制度初衷是好的,毕竟失去有效的监管措施,垃圾分类可能很难有效推行。

  窃以为,涉事企业这么做,事先肯定是心知肚明。他们必定想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收集到用户更多的个人信息。这是一个大数据时代,任何营销推广都已离不开大数据。

  这部分居民住址相对固定,人群相对集中,若是他们的个人隐私数据被用来精准推广一些产品,必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这一切只是狗哥的臆测,因为这一些数据的存储、流向,很难有人说得清楚。放眼别的企业,事实上往往也很难说清他们收集的个人数据究竟用到了哪些方面。

  现实也打了垃圾袋发放机的脸,因为很多居民出于隐私泄露的顾虑,便拒绝开放手机权限,从而主动放弃领取垃圾袋,这显然有违垃圾分类推进工作的初衷。

  其实,通过查阅近些年来的新闻,显而易见,通过购买公民隐私信息进行营销推广甚至诈骗的新闻,可谓是越来越多。

  比如前段时间,新华社记者“卧底”骚扰电话源头企业。据说,一名推销员一天能打2000个电话。这也代表着,一天骚扰2000人,一个月骚扰60000人。

  可以想象,有多少靠着打骚扰电话谋生的推销员,被骚扰的人就会以相应倍数增加。

  若有10000个电话推销员,每月骚扰人次数就高达6亿次。几乎能断定,全国从事骚扰电话推销员的人数,远远不止一万人,甚至一个一线城市的电话推销员,就不止这个数。

  不说别人,就狗哥自己。两部手机在半个月来,就接到了几十个骚扰和推销电话。根本没办法推断到底是哪个环节,泄露了手机号、姓名等个人隐私。

  每天被这么多垃圾电话骚扰,你说想不想打人。可是你无可奈何啊,你根本找不到对方,有力无处施、有气无处发。

  可以说,很多企业并非不知道国家对公民个人隐私保护的严格程度,但是,他们依旧选择在危险的边缘试探,无非还是处罚不严导致。

  更有甚者,以“大家都这么干”为借口,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有恃无恐,自定各种霸王条款以要挟用户,这简直是把国家法律和法规当儿戏啊。如何保证业主们的个人隐私信息不外泄?这不是口头保证就能保证安全并打消公众质疑的。

  另外,还是那句老话,我们自己也要注意隐私保护,不能为了省时省心或贪占小便宜,就把自己的隐私出卖了,有时这一些信息不只是会伤害你自己,甚至会波及家人,并且还会纵容这类企业更加肆无忌惮收集公民隐私信息。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